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

音樂對心的節奏




(1)音樂會驅逐形成憂鬱的情緒與思想。

(2)音樂有變化情緒的特徵,能將憂鬱的情緒轉換成喜悅明快的情緒。

(3)音樂可以消除心中的緊張、煩惱。

(4)藉由節奏的刺激,可激起肌肉的活動。將人從惡劣的空想中解放出來,注意力轉向周遭的事物。

音樂具有對我們的心直接作用的特徵。有時候,音樂遠比任何優美溫柔窩心的言詞,更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好效果。

一般來說,大部分的人從事音樂的行為,主要係哼唱、聆聽兩項。在古典音樂中,融入作曲家的心情及思想的曲子很多。不過,也有部分喜歡表現個人情感的作曲家,如莫札特。至致於貝多芬、蕭邦、馬勒等作曲家,則有許多融入自己心情、想法的作品。或許他們並不是刻意在作品中,表現特定的情感訊息,只是自然而然的將他們人生中的不安、苦惱,表現在作品裡。

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曲子時,心理也會產生同樣的共鳴。終其一生奉獻給音樂的偉大音樂家之優秀作品,就具有這種動人心弦的魔力。此外,歌唱、演奏樂器等行為,也和表現自我有關。表現不好時,有些人會覺得有壓力,態度變得消極。有些不擅與人溝通的人,會藉由與人一起歌唱、演奏樂器等行為,從中建立自己能和他人一同做事、相處的自信,藉以訓練自己去除無法表現自我、無法傳達自己意念之心理障礙。以上,即為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影響。

音樂為什麼能增進身心健康?在此,必需說明有關人類身體與心靈的關係。簡單的說,「心靈是身體的司機」。心靈和身體在人活著時,會相互作用。比如悲傷時,會音即刺激淚腺流出淚來。生氣時,血管會收縮導致血壓上升。肚子餓時,胃會蠕動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...從上述的說明,即可了解,心靈如何和身體互動。

自律神經則擔任身心的仲介者。在構造上「心是老闆、自律神經是主管、而身體器官是部屬」。自律神經雖然會和與它作用相反的「交感神經」及「副交感神經」(又名迷走神經)相互拮抗以保持平衡,但一旦心臟受到刺激,自律神經就會反應對內臟器官造成影響。相反的,當內臟器官因某種原因失調時,也會透過自律神經將該情報傳達給大腦,然後大腦就會根據狀況發出修復的命令做相對的處理。

身體、大腦和自律神經,經常像這樣相互協調,這也是過去的人常說「身心如一」的道理。但是,我們聽音樂時,究竟是透過什麼神經通路傳達到大腦的?音樂首先會透過下視丘、大腦的邊緣系統,傳導至腦的自律神經中。原因是,人的情緒、感情係由下視丘、大腦邊緣系統所支配。

基本上,我們對於所聽的音樂,不是經過「旋律、和聲如何?所使用的樂器如何?..」這樣的認識分析後,才認為「嗯!這是一首好曲目」。我們對於音樂的喜好,是直接「訴諸心理」而非透過理解這樣「知的行為」。這一點,正是音樂治療法和認知心理治療、自律訓練法等使用語言治療法的差異所在。音樂療法因具備這項特徵,相信定能給語言溝通障礙者、智能不足者、老年失智症患者,適當的治療和協助。

另外,當自律神經受到外來的刺激時,我們身體的調節機能就會產生變化,然後視刺激的「好、壞」,採取不同的對應方法。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壓力時,壓力就會透過自神經引起感情(喜悅、悲傷、恐懼、痛苦等)的障礙,進而導致身體的疾病。首先,會出現體溫、血糖值、血壓等低下的反應。有時還會產生胃潰瘍的現象。到此階段,若未對壓力施以良好的解決對策,就會惡化,進而造成體溫、血壓、血糖值等的上升,神經活動變得活絡,肌肉緊張度增加。這是身體全力扺抗的時期。而當一個人感到身心疲勞但尚能強自忍耐,則是壓力爆發前的危險時期。

步入此一階段時,也到了個人能夠對應的極限。如果至此仍未驚覺事情的嚴重性,不趕快好好休息、放鬆自我、轉換氣氛的話,待病情一發不可收拾,就只得求助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了。

相反的,「好的刺激」則對身心有益,因此,平時要多下工夫,好好對待一下自己的大腦,給予多一點的「良性刺激」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聆聽音樂了。因為聆聽音樂經由研究顯示,可使疲憊的腦部休息,恢復精神。

雖說音樂對身心的健康相當有幫助,但僅限於聆聽能讓自己放鬆、快樂的音樂才有實足的治療效果,這一點在音樂治療法的施行中非常重要。絕對不可勉強聽自己不喜歡,或會令你感覺焦躁不安、緊張的曲子。

2 則留言:

  1. 這個是新店慈院的韻涵心理師寫的部落格嗎,韻涵心理師妳又高又漂亮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所以這怎篇都是漂亮的王韻涵心理師所寫的嗎

    回覆刪除